新闻中心
媒体汇聚
甘肃敦煌:燃旺丝路之旅“烟火气”
发布日期:2023-09-12
“这块丝巾上面的图案、纹样参考的是莫高窟壁画里的九色鹿,是一款脱胎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设计。”甘肃省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杨红近日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手捧一条鲜艳的丝巾介绍着。

三耳兔、飞天、莲花……一幅幅敦煌莫高窟代表性图案从古老壁画上“走”出来,融入丝巾、书签、玩偶等现代人的生活中,有些还成为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载体。敦煌千年文明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石窟艺术、建筑、美术、音乐汇聚为一体的莫高窟,包罗万象,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杨红介绍,“这不仅是一条丝巾,也是文化符号与文化象征。”

甘肃省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杨红向人民网记者介绍文创产品。人民网记者 张力洋摄

甘肃省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杨红向人民网记者介绍文创产品。人民网记者 张力洋摄

穿越千年岁月,敦煌在丝绸之路上尽放光华。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市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禀赋,在文旅深入融合方面持续下功夫,跑出了敦煌文旅的“加速度”,燃旺了丝路之旅的“烟火气”。

“1979年,敦煌被国家确定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敦煌旅游起步早、发展时间长,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敦煌旅游业保持繁荣态势。敦煌的文化资源有不可复制性、唯一性,为敦煌旅游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源泉。”杨红介绍。

近年来,敦煌市精心策划主题活动,制定落实优惠政策。“敦煌积极推进‘文化+旅游’,立足敦煌文化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了敦煌文化研学季,鼓励大中小学生以及敦煌文化爱好者前来进行文化研学,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树立文化自信。”杨红介绍道。

文化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当地居民生活改善起到了带动作用。据杨红介绍,敦煌有近300家旅行社,导游人数1300多人,各种餐饮业的市场主体2000多家,各类住宿设施近900家。“加上汽车公司等旅游业产业链上的从业人员,对于敦煌来讲,可能十个人里面有七个人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杨红说。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杨红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讲好敦煌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每年举办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盛会。如此之外,还有各类展览、文创产品等等,将无形的文化变成具体的实物让人们可感可知。”

文化旅游是文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沙泉共生、沙不掩泉的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间交流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服务中心主任李瑛介绍,景区在标识标牌和许多服务上体现国际化。除了中文之外,标识标牌中使用英文等多种语言,为各国游客提供服务。接下来,景区也在计划加强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展示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一带一路”建设融入敦煌文化元素。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服务中心主任李瑛向人民网记者介绍景区情况。人民网记者 唐宋摄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服务中心主任李瑛向人民网记者介绍景区情况。人民网记者 唐宋摄

一泓沙漠清泉能否长期存续,考验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李瑛介绍,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在处理旅游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限流预约、控制游客总量、对生态环境破坏性较多的项目加强约束和管理等等,为景区建立科学合理的保护机制。

“现在,我们正在围绕明年多个项目的最终落地、基础服务的提升改造、软件的更新换代等调研改进,期待未来将更多文旅红利释放给广大游客。”李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