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媒体汇聚
吐鲁番做活了“水”文章
发布日期:2023-09-04

【沿着河湖看新疆】

◎本报记者 朱 彤

吐鲁番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在这里,水显得弥足珍贵。

日前,科技日报记者随“四季看新疆”之“沿着河湖看新疆”主题采访活动来到素有“火炉”之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这里做活“水”文章、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水”支撑的故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老”坎儿井有了新目标

傍晚,夕阳西下,炊烟升起。走进吐鲁番市高昌区原种场第三小队,村民们在葡萄架下吃饭、品茶。潺潺流水,一条坎儿井明渠从村民门前穿过。

“我是喝着坎儿井水长大的,村里早通了自来水,但我还是觉得坎儿井的水更甜。每天我都要骑电动三轮车打几桶水烧茶做饭。同时,我家里的200亩葡萄地也用坎儿井水浇灌。”54岁的村民玉山·阿布拉指着门前的明渠说。

在吐鲁番,坎儿井就是“生命之泉”,被当地民众称为“母亲河”。

玉山家门口的坎儿井,被村民称为“琼坎儿井”,意思就是大坎儿井。据称该井有223年历史,村民至今还在使用、饮用坎儿井水。这得益于近年来吐鲁番市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这一“活态文化遗产”,不断推动坎儿井保护利用工作实现新突破,让“地下运河”发挥更大价值、惠及各族群众。

自2009年12月以来,吐鲁番市相继实施了第一期至第七期坎儿井保护利用工程,总投资近1亿元,加固维修坎儿井165条,加固竖井口15002个,掏捞明渠、暗渠750公里。通过维修加固,坎儿井的稳定性、耐久性和抗震性有效增强,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坎儿井的基本形态。

“目前,吐鲁番市有坎儿井997条,其中,有水坎儿井214条,总长度3491.74公里。坎儿井至今仍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吐鲁番市节水型城市建设全面深入推进,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位逐渐回升,很多坎儿井恢复了水流。”新疆坎儿井研究会秘书长吾普尔·努尔丁说。

今年5月,吐鲁番市提出新目标——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目前,申报各项工作已完成80%的工作量,准备明年参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审。

让葡萄浇“根”喝水

在吐鲁番市高昌区三堡乡英吐尔村一处葡萄园边,工人们正挖坑埋设滴灌主管道。

眼下,吐鲁番市的葡萄进入晾晒季,各地都在抓紧对葡萄地进行高效节水改造。

吐鲁番市林草局局长薛智林介绍,今年吐鲁番市提出,用3年时间对全市55万亩葡萄地实施高效节水,实现葡萄节水全覆盖,让所有葡萄浇“根”喝水。吐鲁番市今年计划实施葡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21.28万亩。

葡萄是吐鲁番的支柱性农产品,其用水与工业、生活、生态等用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是吐鲁番长期以来在种植葡萄时绕不开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吐鲁番市启动葡萄高效节水建设三年行动,拿出真金白银支持葡萄高效节水建设,发动技术人员和党员干部深入到农户的田间地头,指导村民安装管道、使用滴灌。

这一行动带来了显著变化。以前,农民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葡萄,水分蒸发较快、葡萄沟内杂草易生、用水成本较高。现在,农业灌溉所用水量及成本大幅减少。据测算,到2025年,该市通过实施葡萄节水,可实现年节水量1.77亿立方米。

“采用滴灌灌溉,把水直接灌溉在葡萄根系区域,能够维持作物根系的水分,有利于水肥一体浇灌,促进葡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我们正在全乡全面推广开展水肥一体化葡萄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吐鲁番市高昌区三堡乡副乡长苏巴提·苏来曼说。

引水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

经过2个小时的颠簸,记者随采访团来到吐鲁番市大河沿引水工程现场,水库碧波荡漾,与远山相映成景。分水房里机器轰鸣,工作人员正在对阀门等设备进行日常巡查。

吐鲁番是典型的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仅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长期面临缺水难题。

2015年底,国家开始启动实施大河沿引水工程。工程在吐鲁番山区上游建水利枢纽,将发源于博格达山的大河沿河引入下游,以彻底解决吐鲁番市生产生活用水问题。2021年,这座水利枢纽开始蓄水,为吐鲁番“解渴”,让戈壁不再缺水。

吐鲁番市高昌区农村安全饮水服务中心主任依沙克·胡吉说,大河沿引水工程建成后,优化了大河沿河水资源配置,提高了城镇供水保证率,解决了灌区季节性缺水问题。

河流下游的群众成为引水工程最直接的受益者。以前下游部分群众急用水时用不上,还要饱受洪灾之害。

吐鲁番市红柳河园艺场农户刘军说,过去每到5月葡萄开花期,用水量大增,经常无法充足浇水。如今,每当进入葡萄用水高峰,只要提前报送用水计划,引水工程就会提供充足的灌溉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