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观察丨关于猴痘的这些知识你需要了解
发布日期:2023-08-3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近日发布的《2023年7月猴痘疫情监测情况》显示,2023年7月1日至31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23省(区、市)新增报告491例猴痘确诊病例。
据了解,7月我国报告猴痘确诊病例比6月份106例明显增多。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猴痘疫情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隐匿性传播,80%病例为单个病例,感染来源不清,防控难度大;二是随着宣传教育,重点人群主动就诊病例增多;三是境外疫情不断输入境内,输入风险仍持续存在。
猴痘病毒的传播有何特点?感染后的症状是怎样的?个人如何做好防护?人民网“强观察”栏目采访了有关专家。
感染猴痘后有何症状?
猴痘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可能还会出现头痛、瘙痒、疲劳、肌肉酸痛、背痛、咽痛、口腔溃疡等。其中,淋巴结肿大是猴痘区别于水痘的特征。
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五届医院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办公室主任、主任医师梁科表示,猴痘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发病后1-3天会出现皮疹。“皮疹发生常经过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痂至痂皮脱落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皮疹可同时存在,可伴有明显痒感和疼痛。可累及口腔咽喉黏膜、肛门、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
猴痘病毒是猴子带来的吗?
据国家疾控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猴痘防控方案》显示,猴痘病毒的宿主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非洲啮齿类动物(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可能为其自然宿主。传染源包括猴痘病例及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表示,对于频繁接触动物的人群,应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发生接触,包括避免直接接触以上动物的血和生肉;在处理染病动物或其感染组织时,应佩戴手套及其他适当的防护用品。
猴痘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猴痘病毒在人和人之间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接触猴痘患者的皮肤或黏膜损伤处、口腔分泌物、呼吸道飞沫、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床上用品)等。”病毒学专家、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表示,猴痘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温和的,传播速度也比新冠慢,它的RT值(有效繁殖率)小于1,甚至低于流感和普通感冒的有效繁殖率。目前国内还没有特异性抗猴痘病毒的药物,临床主要是对症治疗。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据《猴痘公众防护指南(2023)》显示,猴痘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包括与猴痘患者生活在一起或与之有密切接触(包括性接触)的人,比如男男性行为人群;接触猴痘患者的人,包括猴痘病毒的卫生工作者;儿童、孕妇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2022年5月以来全球多国暴发的猴痘疫情主要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经性接触传播,但感染来源不清,防控难度大。”金冬雁说。
普通民众如何预防猴痘?
谭晓东提醒,一是不必过于恐慌,目前来看,猴痘病毒主要通过非常规途径的密切接触传播,该传播方式对普通人群来说不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不会对生活和健康造成影响;二是要适当增加有关猴痘病毒传播的预防知识,重点了解它的主要传播途径以及可能会受到影响的环境和场所,适当地有意识地回避这些场所。
“应该将猴痘病毒与性传播疾病一起防控。”金冬雁表示,应对重点人群开展宣传教育,加强重点人群防范意识,使人们积极配合做好防控工作,及早发现病症,主动诊断治疗,及时切断传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