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柬埔寨暹粒市班蒂斯蕾县,中柬双方排雷队员正在进行排雷作业。 |
在土耳其哈塔伊省安塔基亚市,中国救援队在一处废墟搜救。 |
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下属教学点第比利斯自由学校举办“冬至中文日”活动,玛丽亚姆(右)担任主持人。 |
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州谢夫图马小学的学生们。 |
面对自然灾害,义无反顾开展灾区救援;雷区开展作业,不惧风险守护一方安宁;制作爱心餐饮,播种未来希望;推动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来自各行各业的中外志愿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世界各地用爱心善意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人故事。
“为村子发展带来积极变化”
本报记者 刘 慧
在柬埔寨暹粒市班蒂斯蕾县一片茂密的林地里,几名柬埔寨排雷队员正拿着探测器小心翼翼地勘察。“排雷队发现了一颗地雷,但无法确定具体类型,请爆炸物处理小组过来检查。”听到排雷队员的呼唤,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排雷志愿者肖遥立即全副武装前往协助排查。
柬埔寨是受地雷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上世纪长达数十年的战乱导致该国境内仍有数百万颗未引爆地雷和其他未爆炸物,给柬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雷患威胁着柬埔寨民众的生命安全,也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一直十分关注柬埔寨雷患问题,并与国际社会一道为柬扫除雷患、重建家园做出积极努力。1999年以来,中国通过举办扫雷培训班、提供探扫雷器材以及派专家现场指导等方式,多次向柬埔寨提供排雷援助。
2018年,在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指导下,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作为柬埔寨公益排雷项目签署机构,正式与柬相关机构签署《发展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在吴哥窟附近地区进行排雷试点工作。此后,一批批中国志愿者来到柬埔寨,帮助清除地雷和未爆炸物,为地雷灾害致残受害人提供帮助。班蒂斯蕾县县长乌迪说:“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帮我们清除雷患,实现乡村发展。排雷队员们的努力令人感动。”
“把探测器的频率调到6,否则相同频率的探测器会互相干扰,一直发出嘀嘀声,干扰探雷。”肖遥一边说,一边拿着探测器向柬方排雷队员示意。最近几年,肖遥的工作都跟地雷等爆炸物的搜寻、处理有关,他向记者介绍,排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有一系列规范和流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投入,“我们和柬方经验互补,合作无间。”
暹粒市女王宫县达崩特莫村曾是武装冲突区,地雷和其他未爆炸物的隐患让大量农田无法正常耕种,极大地影响了当地民众生活,排雷行动的开展为村里带来了变化。“中方排雷人员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在充分了解当地情况后,和我们一起摸索出一套安全高效的排雷流程。”村民欧文提说,每次排雷工作完成后,柬中双方的排雷队员会手拉手走过排过雷的区域,以此证明绝对安全。“这让我非常感动。我们都很信任中方排雷人员。”现在,欧文提也加入平澜公益基金会,成为一名柬埔寨志愿者。
据平澜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珂介绍,截至目前,基金会柬埔寨排雷项目累计完成70公顷土地的排雷工作,共计排除63颗地雷及99枚其他未爆炸物,惠及当地247户家庭共计1164人。
除排雷工作外,基金会还在当地开展了多种援助项目:修建小型水利设施、安装太阳能路灯、为村民提供上万个节能小炉灶……一个个“小而美”民生项目在中柬人民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
欧文提说,村子里有许多因地雷灾害致残的村民,大多生活困难。平澜公益基金会帮助这些家庭养鸡养牛,逐渐有了稳定的收入。“中方人员帮助我们清除地雷隐患,让大片土地可以用于农业生产,同时帮助受害者再就业,很多民众因此受益。感谢中国志愿者们为村子发展带来积极变化。”欧文提说。
“中国朋友真心帮助我们”
本报记者 沈 钧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发生强震。看到消息,中国救援队队员、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支队长王墨第一反应是:队伍可能要出发了。很快,中国应急管理部启动国际救援应急响应,向土耳其派出一支由82人组成的中国救援队,王墨任行动队队长。
中国救援队组建于2018年,是直属于应急管理部的国家级应急救援机动力量,也是一支通过联合国认证的重型地震灾害救援队伍。按照要求,这支队伍始终处于24小时备勤的状态。
时间就是生命。1小时内确定方案,5小时完成编队……2月7日16时,中国救援队队员穿上橙黄色的救援服,背着厚厚的装备包,在首都机场列队出发。当地时间8日凌晨4时30分,救援队抵达土耳其阿达纳机场。没有任何停歇,队员们带着20余吨物资,向受灾严重的哈塔伊省安塔基亚市进发。“大家都知道要在陌生环境下打一场硬仗。去受灾最严重的地方!这是我和战友们共同的心声。”救援队队员张玙说。
面对余震、寒冷、交通状况复杂、后勤物资供应紧张等困难,中国救援队队员们没有退缩,24小时不间断搜救,始终奔忙在探测、破拆、救助现场。12日上午,距离地震发生已过去约150个小时,救援队经过探测,确认一名被困于5层居民楼废墟中的男子仍有生命体征。该男子腿部被倒塌的建筑物埋压,狭小空间内大型装备无法工作,施救难度极大。为了加快营救速度,救援队员们从两个方向同时对废墟进行徒手破拆,经过4个多小时的努力,清理出一条生命通道,成功救出该男子。“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迹象,这是中国救援队对生命的尊重,对使命的理解。”王墨说。
24岁的土耳其小伙阿斯穆·埃尔多是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的大三学生,也是此次地震救援的一名志愿者。他被分配到中国救援队担任随队司机,每天开车和中国队员们忙碌在灾区现场。9日凌晨,中国救援队和土耳其救援人员合力营救一名被困孕妇,阿斯穆当时也在现场。经过艰苦努力,孕妇被成功救出,阿斯穆和周围民众热烈鼓掌,向救援人员表达深深的敬意。太多这样的场景烙印在阿斯穆的记忆里。“在我们非常困难的时候,中国朋友真心帮助我们。中国救援人员在救灾现场齐心协力,为生命而战,他们的全力以赴令人感动。”阿斯穆说。
2月8日—17日,中国救援队在土耳其救援期间共营救出6名幸存者,搜寻11名遇难者,累计评估建筑87栋,排查总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多年来,面对地震、洪水、台风等各类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中国救援队积极行动,参与各类跨区域、跨国境救援任务,与各国携手克服困难、应对挑战,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加深两国人民友谊”
本报记者 崔 琦
琴音袅袅,《高山流水》将知音佳话娓娓道来;箜篌声声,《丝路乐韵》诉说着丝绸之路上的民俗风情……友好动人的氛围中,格鲁吉亚总理加里巴什维利欣然执笔,临摹北京语言大学“德行言语 敦睦天下”的校训……
日前,加里巴什维利一行在访华期间访问北京语言大学,体验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作为活动志愿者,北京语言大学格鲁吉亚留学生帕醋里亚·玛丽亚姆见证了访问中的许多动人瞬间:“能作为一名志愿者参与格中两国的交流活动,我感到非常自豪!”
玛丽亚姆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从中学时期,她就开始学习中文。2014年,她到中国观看“汉语桥”比赛,开启了首次中国之旅。此后,她多次参加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中国诗歌朗诵比赛、中文演讲比赛等活动。2019年,玛丽亚姆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并于2022年起在该校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
求学期间,玛丽亚姆充分发挥语言优势,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每逢寒暑假,玛丽亚姆回到格鲁吉亚,都会在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下属教学点为中小学生教授中文,帮助当地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每当中国代表团到访格鲁吉亚,她也会积极报名担任志愿者和随团翻译,向中国代表团介绍格鲁吉亚的风土人情。谈起为什么要参加这些活动,她说:“语言是促进交流合作的纽带。我希望通过参加志愿活动,增进格中相互理解,加深两国人民友谊。”
此次格鲁吉亚总理访问北京语言大学,玛丽亚姆参加了会务安排和翻译工作。筹备活动的许多细节让她印象深刻,“学校高度尊重多样文化,此次活动的背景板等视觉设计中都使用了格鲁吉亚语和中文。我在电脑前一遍遍地核对译稿并调整文字的间距和比例,以保证最好的呈现效果。会场中,加里巴什维利总理看到带有两国文字的背景板后微笑致意,并签字祝福中格友谊地久天长。”看到这行签字,玛丽亚姆非常激动,“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也在格中友好交往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小小的印记!”
近年来,中国与格鲁吉亚在教育、旅游、卫生、青年和体育领域合作日益密切,成果丰硕。格鲁吉亚成为深受中国游客欢迎的出境游目的地之一,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格鲁吉亚人也日益增多。格鲁吉亚现有两所孔子学院和一所孔子课堂,越来越多的格鲁吉亚学生希望以语言为媒,深化两国人民友谊、促进民心相通。格鲁吉亚教育和科学部部长阿米拉赫瓦利表示,格中两国在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将为两国人民友谊增添更多活力。
“学生们上课更加专注”
本报记者 黄炜鑫
午饭时间,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州莫角市布尔卡古迪纳学校,六年级学生阿希米丁跟着同学排队走进食堂。午餐包括一份当地传统主食英吉拉,一勺土豆,再配上一大勺酱。孩子们端着装得满满的餐盘,聚在一起吃了起来。
“我可以安心上学了,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阿希米丁说。阿希米丁来自索马里州吉吉加市,2018年因家乡动荡,跟随家人迁居奥罗米亚州莫角市。起初,父亲没有找到工作,母亲在市场上卖土豆、西红柿,只有微薄的收入。阿希米丁是家中长子,为了补贴家用,他经常在村子周边的工地搬运建筑材料,没法按时上课。
“这在当地是普遍现象。”校长韦莱巴说,由于家庭拮据,许多学生只能饿着肚子来上学,学校的辍学率也因此居高不下。
2015年,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团体会员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国际微笑儿童项目,通过为发展中国家受饥儿童供餐或发放粮食,帮助儿童免受饥饿,并重返校园,助力实现消除饥饿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21年10月,国际微笑儿童项目落地布尔卡古迪纳学校,开始为学生免费提供早餐和午餐。“现在,我终于不用再挨家挨户上门劝孩子们回来上学了。”韦莱巴开心地说。
“除了缓解儿童饥饿和辍学问题,我们还在当地组建‘妈妈团’,培养她们运营项目的能力。”曾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埃塞俄比亚办公室当了两年志愿者的卜媛介绍,志愿者团队不是简单地拿钱购买食物分发给孩子们,而是号召学生的妈妈加入项目,参与原材料采购、资金核算、申报供餐计划等各个环节,从而让她们掌握新技能,并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阿希米丁的妈妈玛丽耶玛就是“妈妈团”的一员。“国际微笑儿童项目改善了我们的家庭状况。”31岁的玛丽耶玛说,以前孩子吃不饱饭,每天愁眉苦脸;现在他们能够按时上学,放学时开开心心。这让玛丽耶玛对未来有了更多希望,“等我攒够了足够的钱,我准备自己做生意。”
“感谢中国人民的爱心,这是一份让人感动的承诺。”埃塞俄比亚前总理海尔马里亚姆的夫人罗曼·塔斯法耶说,“我们已经看到学生营养情况有所改善,学生们上课更加专注,开始取得好成绩。”
除了埃塞俄比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还在尼泊尔和缅甸建立了办公室。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尼泊尔儿童饥饿问题日益严峻,尼泊尔办公室推出一系列公益项目,办公室主任邹志强和同事们跋山涉水,把中国人民的爱心温暖包、粮食包及课桌椅送到社区,让许多受饥儿童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善意。尼泊尔微笑儿童项目于2020年启动,得到了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支持。据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国际发展部主任伍鹏介绍,国际微笑儿童项目已在埃塞俄比亚、苏丹、尼泊尔、缅甸、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6个国家实施,截至今年7月惠及近1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