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媒体汇聚
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调整传递哪些信息?
发布日期:2024-12-11
人民网北京12月10日电 (记者黄盛)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从多个领域部署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其中,会议指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转为“适度宽松”,这是我国从2011年开始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基调14年后的首次调整。

业内人士认为,该表述意在更清晰地传递出积极有为的政策倾向,更好地稳定经营主体预期。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2008年下半年,我国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直持续到2010年四季度,之后基调转为“稳健”。期间,央行多次调降存款准备金率及贷款基准利率。本次会议政策基调的转变,意味着2025年货币政策将持续发力,以配合维护流动性稳定、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他认为,需要动态优化运用现有工具,研究储备更多政策工具。一方面,调整优化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另一方面,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平稳运行。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认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是一个全新的政策提法组合。近年来的提法一直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积极”“适度宽松”是提法上的升温。上一次定调财政“更加积极有为”是 2020年,对应2020年上调赤字率、扩大专项债规模,发行特别国债;上一次定调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是2008年底至2010年,利率和准备金率在2008年四季度有较明显下调,社会融资规模在2009年有增速的明显扩张。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向记者表示,“适度宽松”的定调下,货币政策或更注重内部平衡,降准降息可期。考虑到本次会议表述对内需的重视,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向内需倾斜。一方面,货币政策或通过更大力度的降息缓解私人部门的负债成本;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或更大力度配合财政政策,进一步通过降准、国债购买等方式提供流动性。

中信证券政策首席分析师于翔表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表述,不只是局限于降准和降息,还将支撑后续长时间的市场积极性。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将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进有退”,引导和激励信贷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宏观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转型优化。